「合」,即代表融合之意,一個城市國際化與否,不應只以市民的英語會話能力程度或是以市區標示的英文對照正確與否來作判斷,而是需要用更多的角度來看這個地方對於不一樣的文化交流與其接受及被認同的程度來評估,也許我們可以從大阪時代過遷之中,找到如此的軌跡。早在古代的五世紀初中國文化直接或間接的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西元1780年,日本藥材集散地大阪道修町的藥商們將神農氏與日本藥神少彥名合祭於少彥名神社內。每年11月22~23日都會舉辦神農祭。拜拜的人來自全國的善男信女,都會來朝拜他們愛稱的「神農桑」。更有趣的是,許多人都只記得是神農桑的廟而忘記另一位神明。
近代,大阪俱樂部這成立於百年前的英式會員俱樂部,至今維持它一貫的傳統,外觀有如樹立於羅馬街頭南歐風建築,內部撞球、橋牌、沙龍、頂級的大阪堪稱頂級的室內古典音樂廳中活動的人們各個紳士淑女往年不變的氣氛。
現在,日本代表的工業設計大師-喜多俊之,在2011年於意大利米蘭得到代表亞洲第一位工業設計的世界大獎-金圓規獎。自認為大阪人的他,在四十年前單身赴意,除了在世界上建立了他獨自設計世界外,他更將日本國內日益衰退的傳統工藝賦予新的生命,並銷售到全世界。
同樣超越巴黎、紐約全世界最多的米其林星星餐廳所在ᅳ大阪京都的美食土壤而孕育出的米其林人-唐渡泰。他與喜多相同的地方,就是在他們學習接受新的文化之後,都不忘將自己所擁有的在地文化融合於其中,因而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最後得到世界的認同。而這千年下來對文化交流的進進出出,接受與認同的循環累積,不就是所謂的城市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