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好感雜誌29vol:時空x龍國英的生活發現「大阪燒?」

一大早看見友人跟團去東京在臉書上PO大阪燒DIY的照片,實在讓人垂涎三尺,忍不住到中午便急奔桃谷車站後面巷子的天狗,點上那豚玉定食,就在酒足飯飽之餘,腦海中浮現大阪燒這個名字,想到在大阪說要吃章魚燒(TACOYAKI),大家聽得懂,但如果你說要吃OSAKAYAKI(大阪燒)的話是沒有人會懂的(笑)。大阪燒人稱お好み焼き(OKONOMIYAKI),譯為DIY燒,意思就是說隨性讓你放進自己喜歡的食材混著燒。相傳大阪燒的原型是來自於二次大戰後,日本因為戰敗,糧食嚴重缺乏,小學生在吃完學校的營養午餐後還是吃不飽,放課後大家都會擠到巷口的雜貨店,爭著去看著薄薄的美利堅粉用鐵板煎成餅,在上面放上切細的高麗菜、蒟蒻、天滓,再灑上紅姜甜醬就完成,一份一錢便取名為一錢洋食。爾後因為戰爭失去丈夫的媽媽們在自己的家裡開始了大阪燒的買賣,一家接著一家開,幾乎每條巷子都會有一家。剛開始以外帶為主,慢慢的在大家經濟狀況好轉後,開始習慣上館子,才逐漸轉型成餐廳型態的店面,密集到一條巷子擠上三、四家的地步。

從食材上的選用,到經營的方式,如此自由隨性奔放的文化,並非是從大阪燒才開始的,事實上身為絲綢之路終點的大阪,早在千年前由西方的美索不達米亞那兩河文明所生產出的小麥,經由中國、朝鮮進口至大阪,造就了烏龍麵、大阪燒、章魚燒等不朽的在地料理,稱作「粉食」文化。如果大家來大阪必能深刻體會出其影響之深遠,如行人、行車的逆向行駛,路人與你搭訕的頻率,還未營業就擅自進門的客人等等,乍看之下許多人都會認為大阪人不守規則、文化水平不夠,但如果能靜下心來思考比較,東京和大阪哪邊讓你覺得舒服?大部分的朋友都會說是大阪,我想不單單是大阪人與台灣人不守法的共通性(笑),因為粉食混燒的食文化之緣故,自然的就將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消弭,進而貼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相對的以米飯、味噌、醬油為主的關東文化,看似有理規律的表面,實際上往往會面臨無法靈活應變溝通,這就是所謂的「粒食」文化。在地而生的文化沒有好壞善惡的區分,理解它更能像一面鏡子般看清楚自己的在地文化。

對了,明明不叫大阪燒的大阪燒經過探訪後方知是在數十年前愛上大阪出身少年仔的台灣媽媽,後來嫁來大阪鶴橋,學會大阪燒後多次宴請來訪親友,慢慢的將大阪和台灣的媽媽們所作的愛心DIY燒料理傳至台灣,而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大阪燒」。

 

註:下次有機會來大阪請注意一下,吃大阪燒時因為不是吃米飯請不要用筷子,用那支小鐵鏟直接鏟出自己要吃的大小放入口中才是正確的吃法。還有不要燙傷自己的嘴巴。